新闻中心
用微信扫码二维码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3月22日,《央视新闻》报道了第75集团军下属某防空旅,与空军部队联训的消息。这则原本普通的报道,由于一段“落后高射炮瞄准歼-20”的强烈反差,引起了外界热烈讨论。而就在大家不无调侃地发言:“歼-20隐身性能有点差”、“高炮没有预瞄打不到”时,却忽略了这场联训背后真正的意义。
▲引发热烈讨论的一幕
“瞄准”歼-20的高炮猛的看起来非常奇怪,居然装备有“三门高射炮”,但就像那篇的小学课文《画杨桃》一样,这不过拍摄角度带来的错觉而已(中间的“炮管”只是辅助装置)。事实上,其是很有标志性的国产PG-99式35毫米双管高炮(视频中独特的7发弹夹供弹也证明了这一点),这款引自瑞士的装备,在1999年仿制成功后,迅速改善了当时国产小口径高炮性能偏弱的局面,也是日后国产PGZ-07式35毫米双管高炮问世的技术基础。无需太深的军事素养,也能明白这款近程防空装备,与歼-20隐身战机作战区域没有任何交叉,引起热烈讨论的一幕也只能惹人一笑,真正的关键在官方视频展示的另外两款装备上。
▲从这个角度看PG-99式35毫米双管高炮就明白其结构了
报道中接受采访的陆军军官身后,出现了一款很眼熟的防空导弹,其特有的保护结构证明了自己的身份——红旗-16B中程防空系统。而空军飞行员身后的装备就更加显眼——进气口形状独一无二的歼轰-7A。结合报道中提到的,“战机借助山体超低空隐蔽突防”、“空军警戒雷达发现目标,并传输信息至陆军导弹分队迎战”等描述。这场联训应该是以陆军红旗-16为主体,空军歼轰-7A为假想敌,锻炼空、陆军空情信息交流的模式。这种设定的实战意味很浓烈,技术难度不低,一旦真的融合贯通效果会非常好。
▲歼轰-7A的标志性机头还是很容易识别的
本文由焦点注册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winniehsin.net/news/1238.html